诈骗罪(刑法第266条)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,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。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、同情心强等弱点实施犯罪,同学们应主动了解一些诈骗手段,掌握防范诈骗的一些方法,提高防诈骗意识。 一、诈骗手段及防范提示 (一)利用推销诈骗 诈骗分子混进学生寝室,用为产品做宣传、广告、促销甚至勤工助学的名义,向同学推销各类产品,大多为价高质低的伪劣产品,有的还承诺免费提供培训服务等,骗取学生购买其产品。 防范提示: 遇有人上门推销的话,要保持清醒,切勿相信其优惠承诺,也不要轻易购买推销的产品,同时核实其身份并出示证件,及时向宿舍管理员或校保卫处报告。 (二)利用“拼车”诈骗 诈骗分子在出租车和黑“面的”内主动邀约拼车,拼车后,谎称在车内丢失钱包,并声称内有巨款,要求搜身,搜身时用调包手段骗走现金;威逼说出银行卡密码,取走现金。 防范提示: 学生外出时不要乘坐黑“面的”,不要与陌生人拼车,若被骗,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和当地派出所报案。 (三)利用谎报意外诈骗 诈骗分子谎称自己是学校老师或政府机关、医院工作人员给学生家长打电话,以学生在校突然得重病或发生车祸的名义,要求学生家长汇手术费或医疗费至某一银行帐号。 防范提示: 学生要经常与父母保持联系,并告知自己学院学生办公室、辅导员或身边同学的电话。当发生情况时,父母可与学院、辅导员或同学联系,了解情况,防止受骗。若被骗,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和当地派出所报案。 (四)利用求助诈骗 诈骗分子主动搭讪,自称是到本地来实习、调研、办事等,因途中发生意外急需用钱,但身上无银行卡(或称银行卡不能使用),想借用银行卡以便其亲友将钱汇入。博取信任后,再设法套出银行卡密码并将卡调包取现,或直接向学生借钱。 防范提示: 对陌生人的搭讪,要保持警惕。若对方提出借钱或借用手机的要求,应予以回绝,注意保护好自己的银行卡帐号和密码,如无法判断情况或已经被骗,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和当地派出所咨询、报案。 (五)利用网络诈骗 诈骗分子利用网络游戏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,发布诸如网络游戏帐号、QQ、淘宝旺旺用户等中奖提示信息。当用户拨打指定“客服中心”电话联系领奖事宜时,犯罪分子往往以缴税为借口骗取汇款。 防范提示: 请勿轻易相信网络游戏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平台里的中奖信息,诈骗者利用受害人占便宜的心理以多种借口骗取受害人多次汇款,若被骗,应立即停止汇款并报案。 (六)利用短信诈骗 诈骗分子编辑短信,内容一般为:“你持XX银行信用卡在XX百货消费XXX元成功,客户如有疑问可拨打XXXX与XX银行发卡中心查询。”学生一旦拨打短信提供的电话,对方会自称XX银行客户服务中心,要求持银行卡到ATM机输入密码进行查询、设置保护等操作,实际是进行诈骗转账。 防范提示: 要与各银行固定客户电话联系(银行卡背面多数印有发卡行24小时热线服务电话),陌生短信提示的银行、银联联系电话号码均系陷阱。 (七)利用ATM机诈骗 诈骗分子在ATM机出卡口设置异物,并在ATM机上粘贴虚假服务热线告示,诱导银行卡用户在银行卡被吞后,与其联系进行诈骗。一旦联系,诈骗分子则设计套取用户银行卡密码,待银行卡用户离开后取出异物及银行卡,盗取卡内的现金。 温馨提示: 如有同学遇到银行卡被ATM机吞卡的情况后,不要离开柜员机,应该及时与该银行固定客服电话联系,寻求帮助,不要与陌生电话联系,更不能透露自己银行卡信息。 (八)利用电话呼叫诈骗 诈骗分子拨通部分用户手机响铃1声即挂断,当用户回拨电话时,经常会听到以电脑模拟语音提示的如“电话中奖”、“六合彩特码”、“退税”、“退费”等诈骗信息,若按提示操作,往往被套取个人帐户资料而造成损失。 温馨提示: 不要轻信不明来历的各种电话语音提示,不要轻易透露个人帐户资料,并及时报案。 三、诈骗易发生时间、地点及对象 诈骗时间:一般多发生在寒暑假期间和开学后一段时间。因为此时段为学生注册缴费时段,存有一定数量现金。 行骗地点: 诈骗分子大多选择在校园、银行门口、汽车站、火车站等地方,这些地方人员复杂,行骗时不易引起怀疑,而且这些地方视野开阔,如果失手,容易逃跑。 受骗对象:以中老年人和大学生为诈骗对象,尤其是外地或刚入学的新生。 四、大学生如何预防诈骗 (一)增强法制观念。从案例可以看出,除少数被骗是出于同情心里以外,大部分是因为有利所图而造成的。特别是近年参与非法传销活动的人员,主要原因还是利益驱使,法制观念淡薄所致。 (二)提高防范意识。从案例不难看出,诈骗分子的伎俩并不是多么高明,只要稍加思索即可识别。只要加强防范意识,完全可以避免上当受骗。同学们要提高警惕、不贪图便宜,不谋取私利;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;不要把自己的住址、班级、姓名、电话号码等随便告诉陌生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