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份个人网络安全清单,请收好!

发布者:蔡亮发布时间:2022-07-18浏览次数:1874

这份个人网络安全清单,请收好!

   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,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、改造世界的能力。与此同时,网络安全问题,也严重威胁各国国家安全。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,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,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。


    日常生活中,可能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:陌生来电、垃圾短信不断,在网上看了某个物品或输入一个关键词,很快就会收到手机App推送的相关广告或信息。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
    原因很简单,你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泄露了。偶然链接一次公共WIFI、点开短信中的一条未知链接、下载一款不明性质的APP软件、注册一个网络平台账号,都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、财产重大损失,甚至对生活造成巨大困扰。


    截止2022年6月,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达74.4%,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.51亿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消息显示,截至2021年12月,有22.1%的网民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。


    明明只是一款音乐APP,却一定要读取地理位置、通讯录,否则就不能使用;骚扰电话太多了,上来就能叫出用户名字;电信网络诈骗不断,有的还能报出身份证号码和家庭住址。


    从网络数据大规模泄露,到手机APP过度收集用户信息;从用户被画像“杀熟”,到国家涉密信息被精准分析。网络安全、数据安全早已与人民群众和国家安全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

当今时代网络安全已经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安全。那么,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防范呢?江汉大学保卫处为大家带来了一份清单,一起来自查一下吧!


妥善保管日常单据票据

    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快递单、火车票、飞机票、银行对账单、缴费凭证等,很多都包含着涉及个人姓名、联系方式、家庭地址、身份证号码、银行账号等信息,随意丢弃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,一些不需要的单据要及时销毁。


警惕不明来源性质的应用
     一定要在正规平台上下载安装软件,一些不明来源或非法性质的手机APP、电脑软件,很可能包含携带病毒、木马等程序,一旦使用,就会盗取通讯录、照片等重要隐私,无休止的下载垃圾软件、推送垃圾广告,甚至会盗用移动支付功能,造成个人财产重大损失。

注意手机应用权过度开启
    特别是涉及到拨打电话、收发短信、读取通讯录、获取相册照片、开启摄像头和麦克风的权限,授权时一定要慎重,要根据软件性质来确定权限,尽量设置仅使用期间允许,防止恶意手机应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。


不随意点击未知链接
    收到带有网址链接的短信、聊天信息,一定要提高警惕,对于不明性质的网站链接,在未验明安全性之前,不要随意点击,一旦遇到恶意链接,很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和重大财产损失。

使用正规安全的支付方式
    当前各类手机支付码五花八门,一些支付码在支付中会不断跳转,特别是需要经过多次跳转才能完成支付的,一定要引起警觉,及时终止,否则,泄露的不仅仅是个人隐私,甚至还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。

重视手机换新换号问题
    更换新手机时,一定要将旧手机的账号退出登录,并在新手机上重新登录。更换新手机号码前,一定要将原手机号码与网络账号进行解绑,并根据需要,将网络账号与新的手机号码进行绑定,否则会带来很多麻烦和困扰。

谨慎使用扫码功能
    遇到来源不明、有疑问的二维码一定不要乱扫。特别是一些打着“福利”名义,宣称能够领取红包、优惠券的二维码,有会诱导用户填写并套取个人信息,也有的或带有病毒或木马插件的网站链接,窃取支付密码或资金。

仔细辨别网络活动
    遇到调查问卷、测试小程序、购物抽奖、申请会员卡等网络活动,一定要仔细核对活动的真实情况,对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活动,要有所警惕。一些不法分子,也会将恶意软件和程序隐藏包装成看似正常的网络活动,稍有不慎,就可能误入圈套。

合理使用云存储功能
    云储存应用简便,已经成为大众喜爱的存储方式,对于联系人信息、照片、文档等重要资料和隐私,要更加谨慎。不安全的“云备份”服务器,极易被不法分子非法浏览、拷贝或篡改,造成信息泄露。对于已经上传的文件,要及时清理。

防范个人电子设备数据泄露
    手机、电脑、硬盘等带有存储功能的电子设备,在转让出售时,一定要恢复出厂设置、进行格式化处理,或使用安全有效的技术清理措施,否则很容易造成个人重要信息和隐私的泄露。

做好个人网络信息保护
    注册和使用网络账号时,尽量不使用生日、电话号、证件号等个人信息数字作为密码。特别是涉及资金交易的,一定要确认好网站地址,非必要,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及银行卡账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。

主动设置手机屏锁
    防止因手机丢失或被他人盗用造成安全隐患,有必要的情况下,还要尽量对支付类软件、即时通讯软件、手机相册、电话簿等加设密码访问保护,防止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。

做好日常安全防护措施
    定期使用手机和电脑安全防护软件对设备进行安全扫描和查杀,及时清理不需要的应用和注册表单。